坚实的步伐丨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

分享到:

坚实的步伐丨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

2024-12-27 19:14: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寄托了中国人生活情感、家国情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价值理念的春节文化,将更好走向世界。

  今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等申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考察时,多次走进古街巷、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对更好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方向。

  陕西宝鸡,古称陈仓,孕育了周秦文化,以“青铜器之乡”闻名于世。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在镇院之宝何尊前,久久凝思。何尊铭文有“宅兹中国”一词,这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录。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地理概念吧?”总书记问道。

  “确是指地理方位。‘中’如旌旗,意指中心、中央。‘国’是会意字,城池壕沟、执戈守护。”讲解员回答。

  自古以来凝聚起亿万国人的“中国”,历经数千年绵延赓续,成为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印记,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

  总书记感慨:“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宝鸡参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始终吸引着总书记关注的目光。

  湖北孝感,云梦县博物馆珍藏的秦兵黑夫和惊的“家信”木牍,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家书。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逐字逐句读了家书内容。考察中,总书记叮嘱道:“古代简牍非常珍贵,是我们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要善加保护,做好研究。”“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甘肃天水,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的伏羲庙内,“与天地准”“开天立极”的古匾,结网制器、建屋养畜的创造,都凝结着难以磨灭的民族情感归属,成为连接古今、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9月10日,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指出:“要进一步研考中华文明,将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

  农历龙年春节前夕,天津古文化街披上节日盛装。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果仁张、泥人张、杨柳青年画等特色店铺,游人如织。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泥人张店铺。听一位手艺人说起晾干、烧制、打磨、上色等泥塑工序,总书记感慨:“一代代接续的工匠精神,让文脉得以绵延不息。”在街边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店铺,总书记端详“勾、刻、印、绘、裱”道道工艺,说道:“连年有余,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条古街,承载历史记忆,也展现时代新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天津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韵味的城市,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绽放异彩。”

  一条古巷,蕴含的“谦和礼让”“和为贵”理念代代相传。地处安徽桐城古城中的六尺巷,因清代大学士张英与邻居吴家互相退让三尺地基而成,是中国邻里和谐礼让的典范。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指出:“谦让,谦虚,和为贵,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的基因中,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自觉传承这种精神。”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

△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考察。

  走进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寄语文物工作者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回信勉励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的乡亲们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一年来,总书记多次对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出重要指示。

  薪火相传,弦歌不辍。近年来,我国各地不断加强城乡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河北正定、广东潮州、四川阆中、山西平遥……一大批古城在整体保护、活态传承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湖南常德河街历史悠久,曾毁于1943年的常德战役。近年来,修复重建后成为留住历史记忆、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

  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观看擂茶制作以及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等。总书记指出,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常德是有文化传承的地方,这里的丝弦、高腔、号子等要以适当载体传承好利用好,与时俱进发展好。”

  人文与经济互促互荣,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这是湖南发展乃至中部地区崛起的应有之义。在湖南考察时,总书记指出,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守护好三湘大地的青山绿水、蓝天净土,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转化为旅游业的持久魅力。

  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思索已久。2006年,他在《之江新语》中富有远见地提出:“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

  十几年来,总书记对“文化经济”的关注一以贯之。

△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兰州中山桥上远眺黄河。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今年9月,在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位于福建东山县铜陵镇岵嵝山下的关帝文化产业园内,有600多年历史的庙宇至今保存完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这里考察后强调,要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人们越来越注重在出行的同时体验历史人文,品味特色文化。随着“汉服热”“非遗热”“博物馆热”的持续升温,赴一场传统文化的旅行成为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选择。

  新时代中华文化生机勃发、气象万千,向世界展示着东方文明古国的充沛创造力和旺盛生命力。

△深秋的北京八达岭长城层林尽染,风景如画。

  在赓续历史文脉中推进文化创造,在传承中华文明中推动文化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饱含期许。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总监制丨闫帅南 王姗姗

  监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兴来 宁黎黎

  执笔丨杨彩云

  视觉丨江雨航

  审校丨张亚楠

【编辑:叶攀】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