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基石》重返CCTV-1:讲好国资央企的新质生产力故事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发展是民生命脉之依,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上天入地、探索未竟,勇立潮头、踏浪而行,是近年来中国高质量发展向“新”而行的关键词。国有企业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不仅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更是新质生产力发挥作用和实现价值的主阵地。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国有企业的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强,为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12月26日,由总台与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制作的系列纪录片《大国基石》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精彩回归,聚焦国资央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型实践,展现中央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成果,以及对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转化成效,彰显新时代背景下国资央企的担当贡献。
精当取材,讲好国资央企建设故事
从山川阻隔到天路贯通,三条跨越天山的特长隧道出展现新时代交通建设领域绿色技术和数智技术发展的新质生产力;食品安全、海洋渔业、动漫产业、防灾减灾,算力正成为支撑国家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石;作为高技术服务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检验检测认证标准计量,积极推动着中国从“制造”向“创造”转型;在保障质量和供应安全的基础上,传统盐行业在科技赋能下多元发展,承担新使命。
题材选择上,《大国基石》聚焦“科技创新、新兴产业、民生保障”三个领域,通过挖掘中国制造的核心突破传递中国勇攀世界高峰的发展成果,通过讲述中国制造的攻坚克难故事凸显建设者们的自立自强精神,通过展现中国制造对百姓民生的改善彰显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优势。通过这三个层面,层层递进,向观众呈现出一幅充满激情的发展蓝图,激发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多元叙事,建构可感可触中国形象
面对高精尖和国家基础性产业这些“硬核”拍摄主体,如何在理性加工的基础上,更加灵活、全面地增强观众的认知与情感感知力。纪录片《大国基石》通过创新化的多元叙事,立体真实地记录和表征了现代化科技工程的建设攻关过程,展现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成就。在内容维度上采用大叙事、中叙事、小叙事三个叙述层次相结合的手法,形成多元并存的叙事内容体系。
例如在首期《三跨天山》中,宏观上,按照版块组接结构,搭建起三条跨越天山的特长隧道从“筑基”到“克难”再到“圆梦”的艰难历程,成为中国建设交通强国的现实写照;中观上,将这一过程分解,与困难、技术、装备等多个主体相关联,既解决隧道通风还能保护脆弱的冰川生态的平行导洞、应对突发岩爆的隧道掘进机,还有用于识别隧道隐患的数字化监控平台、通畅排水系统的新型管道疏通剂...一个个为横亘在生态敏感地区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难题的解决,将交通运输的高质量发展从大写意勾勒成工笔画;在微观上,由这些大国基石的一线科研和工作人员作为讲述者,既增强了影像的真实性与说服力,也让观众在人物真情实感的叙述与回忆中感受建设之艰难、成果之不易。
可以说,《大国基石》表面上是在展现一个作为“物”的产业与工程,实质上处处蕴藏着“人”的内核,建设一切以人为本,一切源于人的力量,成果一切服务于人的生活,由人类共享,有利于让中国工程故事、中国智慧与中国精神更好地走出去。
影像升级,描绘大国工程美学意趣
跟随航拍镜头感受天山的的险峻地形和多变气候,见证跨越天山的东天山隧道、胜利隧道和西天山隧道修建之不易,成果之壮观;在水下摄像头的带领下来到一个藏于海底的数据中心,跟随身着潜水服的运维人员潜入深海,维护海底数据舱,解锁绿色低碳的算力密码;微距镜头下安装了大约 300 个传感器的风机叶片,正在进行一项验证安全性的极限加载测试,小小的叶片要承受重达67吨力的压迫...
在总台“思想+艺术+技术”的创作理念指引下,《大国基石》在具有亲临一线感的纪实镜头的基础上,采用了航拍、微距、水下等特殊拍摄手段,辅以数据可视化等视觉呈现,以更为丰富、多元、生动的视听语言组合,解答当今中国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经济运转注入不竭活力这一时代举措。
从科技创新到产业控制,从安全支撑到百姓福祉,《大国基石》以全新的视角,生动的解读和多元的表达,拓展了“大国工程”纪录片的创作格局,展现了党的领导下国资央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奋进之路,彰显出中国式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理念与求真务实、直面挑战、开拓创新的澎湃力量。
国内新闻精选:
- 2024-12-31 04:06:07
- 2024-12-31 04:06:07
- 2024-12-31 04:06:07
- 2024-12-31 04:06:07
- 2024-12-31 04:06:07
- 2024-12-31 04:06:07
- 2024-12-31 04:06:07
- 2024-12-31 04:06:07
- 2024-12-31 04:06:07
- 2024-12-31 04: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