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本地人一样支付” 来华外国旅客更方便了
外国旅客在华支付情况。图片来源:《外国旅客在华支付体验实证研究:2024年10月31日-12月1日在北京、上海、西安的调研》 近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公告,全面放宽优化过境免签政策,将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延长为240小时,同时新增21个口岸为过境免签人员入出境口岸,并进一步扩大停留活动区域。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课题负责人、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吴浩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认为,此次政策调整最大的特点是允许跨区域通行。“一方面方便外国游客合理规划行程,跨省多地进行旅游、商务等活动;另一方面辐射带动各地共享旅游资源、形成规模效应,提升开放水平,发展外向经济。” 2024年11月,北京外国语大学葡萄牙语(法学)专业2024级学生秦滋乔,参加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北外”)丝绸之路研究院课题组在北京开展的关于“外国旅客在华支付体验”的调研问卷收集工作。在颐和园附近,一个来中国旅游的意大利四口之家做完调查问卷后,兴冲冲地带着秦滋乔去看了颐和园门口设置的租用充电宝装置,比划着称赞说:“这个太方便了,用手机扫一下就可以租用,对我们这些从外国来旅游的人来说帮助很大,在欧洲可没有这个。” 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政府持续优化签证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提升外国游客来华旅游的便利化水平。围绕外国游客在华支付的堵点难点问题,各地按照“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要求,联合优化银行卡、现金、移动支付受理环境,并推动建设了60多个机场支付服务示范区。 对于我国的支付环境现状,外国旅客在来华前是否知晓?他们在华旅行期间会选择哪种支付方式?他们真实的支付体验如何?北外丝绸之路研究院课题组于2024年10月31日-12月1日,在北京、上海、西安开展调研,并于近日发布了《外国旅客在华支付体验实证研究:2024年10月31日-12月1日在北京、上海、西安的调研》报告。 外国旅客普遍认为在华移动支付更便捷 吴浩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此次研究以问卷调查形式,在北京、上海、西安外国旅客聚集的景点、酒店、商场、餐厅以及步行街等地,对外国旅客进行调研。在选取研究对象时,排除了在华常驻外籍人员和来华留学生群体(短期访学除外),共获得有效问卷2077份,受访的外国旅客来自111个国家。其中,受访数量排名前六的国家依次是俄罗斯、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访客群体遍及各大洲,其中,来自欧洲的外国旅客超六成,占比最高。受访群体中,90后和00后占比过半,是本次调研的代表性群体,60后及60年代前出生群体占比最小,约为15%。 调研结果显示,在华使用移动支付的旅客达77.59%。74.36%的被调查外国旅客在行前知晓我国的移动支付方式,其中,有86.33%的人在华期间使用了移动支付。 调研还显示,不同年龄段的被调查外国旅客使用移动支付比例随年龄段降低而提高,00后群体使用移动支付比例最高,为86.02%;60年代前出生群体使用移动支付占比最低,仅43.62%。 被调查的外国旅客在华支付时,只使用移动支付的占36.17%,银行卡支付、现金支付、移动支付3种支付方式都使用的占17.43%,只使用现金支付和移动支付的占比15.64%。外国旅客在华期间使用银行卡支付、现金支付和移动支付的比例分别为39.20%、51.08%、77.59%。 “行前知晓我国移动支付基本情况的受访者占比较高,且受访者在华期间使用移动支付的占比较高,这反映了我国移动支付对外国旅客的支付习惯产生一定溢出影响。”吴浩说,“与此同时,有过来华经历的外国旅客中,超90%的人认为在华使用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在提升,印证了我国出台的一系列便利外籍来华人员移动支付的政策取得成效,切实解决了外国旅客在华使用移动支付不熟悉、支付难的问题。” “从外国旅客群体的支付特征来看,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及60年代前的旅客使用移动支付的比例相比年轻群体较低,在实际采访过程中,部分年长的外国旅客表示更愿意让随行的年轻人代为操作,提示我国移动支付平台的适老化服务尚有改进空间。”吴浩说。 “习惯落差”导致的支付不便问题得到改善 此次发布的调研报告是北外丝绸之路研究院课题组发布的第二份外国旅客在华支付体验方面的研究报告。2024年6月,吴浩领衔的北外丝绸之路研究院课题组发布了《外国旅客在华支付体验实证研究》报告。 2024年6月,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21岁学生莎拉・夏皮罗跟随访问团来华交流。在同行的华裔小伙伴的推荐下,她下载了手机微信软件,并在微信钱包里充了值。在中国期间,她一路都在使用微信付款来购买零食和纪念品。“简直太方便了!”莎拉・夏皮罗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在6月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曾有部分外国旅客表示在华支付有不便之感。针对这种现象,吴浩提出了“习惯落差”的概念。“当前,中国的移动支付普及率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这意味着在移动支付已成为中国国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时,大多数国家的国民仍习惯使用现金或银行卡支付。部分外国来华旅客未能及时接受和适应移动支付,加之其他支付方式能够使用的场景又相对减少,这样的‘习惯落差’造成了他们‘支付不便’的感受。”吴浩解释说。 为评估首次报告提出的由“习惯落差”导致旅客支付不便的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并验证半年来外国旅客在华支付体验是否进一步改善,以及发现当下外国旅客在支付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堵点,北外丝绸之路研究院课题组在北京、上海、西安开展了第二次调研。 课题组北京地区调研统筹工作负责人、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2023级学生张敬泽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在国家博物馆外调研时,遇到了一群通过北京大学法学院来华短期交流学习的留学生,他们分别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斯洛伐克和马来西亚。他们在得知张敬泽正在开展与移动支付有关的问卷调研后,纷纷表示要填写问卷,并告诉张敬泽,他们都是在中国同学的帮助下学会了移动支付的基本操作方式。来自法国的女生说,她不是第一次来中国,这次的移动支付使用体验和上次相比有了改善,“用起来更顺手了”;来自马来西亚的小伙在问卷上一笔一画地写下“马来西亚”的中文,他说,“希望这样的支付方式可以在马来西亚更普及”。 吴浩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对比两次调研结果发现,有过来华经历的外国旅客认为移动支付体验得到改善的占比从上次的86.08%提升至90.95%,可以看出,外国旅客由“习惯落差”导致的支付不便问题得到了改善。 吴浩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各地方政府、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针对外籍来华人员群体特点,持续优化“外卡内绑”“外包内用”等支付服务,落实“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方案,外国旅客在华支付的便利性不断提高。“‘外卡内绑’‘外包内用’等支付服务简化了外来人员绑定境外银行卡、注册国内账户的流程;优化移动应用的语言服务,也降低了移动支付的使用门槛;而落实‘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方案,改善餐厅、大型商场等场景的外卡受理环境,推动三星级及以上酒店、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开通外卡POS机,使更多外国旅客既能用上习惯的支付方式,也能体验‘像本地人一样支付’。”吴浩说。 “同时,移动支付平台也持续优化支付友好度。支付宝、微信、中国银联、通联支付等也积极响应国务院号召,持续提升外籍来华人员支付服务,推出新功能,使外籍来华人员的支付方式更多元。”吴浩说。 使既有措施更好触达外国旅客 通过两次调研,吴浩发现,中国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充满活力的商业街区、极具烟火气的生活场景、日新月异的科技应用,都给外国旅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与此同时,他们也对进一步提升在华体验提出更多建议。这些建议主要集中在语言设施的普及、手机地图应用的优化和eSIM卡(嵌入式SIM卡)的易获得性。 此外,调研发现,部分外国旅客出现绑卡失败的问题,影响了移动支付的整体体验。对此,吴浩建议,“应推动银行卡清算机构、国内移动支付平台同国际平台的合作,尤其重视与免签国家的金融体系高效接轨;同时,移动支付机构要健全咨询反馈渠道,由专业客服提供指导,切实解决绑卡难题;相关部门要积极做好预案,保障各国旅客落地后即可享受优质快捷的支付服务”。 调研还发现,仍有一些外国游客对移动支付了解不足,来华期间仍存在“习惯落差”。吴浩认为,“相关市场主体应继续加强对移动支付的推广和宣传的力度。从行前、行中、行后全方位提升外国旅客对移动支付的认知;此外,还应拓展各种传播形式,例如在线下投放移动支付的使用说明与指南,保证覆盖各重点场所;充分利用线上全媒体传播矩阵,实现中国移动支付信息的广泛触达等”。 还应继续提升移动支付服务的便利性、创新性和丰富性。“例如为外国旅客中的老年人群体推出便利性措施和适老化服务――关怀模式、大字模式、语音播报等;继续推动各类移动支付的创新应用;完善各类支付平台和收付款基础设施的多语言服务,满足小语种旅客的实际需求。”吴浩说。
国内新闻精选:
- 2025-01-12 16:09:11
- 2025-01-12 16:09:11
- 2025-01-12 16:09:11
- 2025-01-12 16:09:11
- 2025-01-12 16:09:11
- 2025-01-12 16:09:11
- 2025-01-12 16:09:11
- 2025-01-12 16:09:11
- 2025-01-12 16:09:11
- 2025-01-12 16: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