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山村的“适老化改造试验”

分享到:

一个小山村的“适老化改造试验”

2025-01-14 14:34: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一场“数字试验”正在双峰村上演,这里架设了近30个AI摄像头,6个大喇叭,建起了一张覆盖整个村子的“可视网”。一群曾经被互联网落下的老人正在努力追赶数字化的浪潮,他们不仅正在学习使用自己的“数字搭子”,不少人还有了自己的“数字分身”,他们和前沿数字技术碰撞出的新火花,正在改变着这个小山村。   ――――――――――   1月8日,双峰村村支部书记陈家凯通过村里的智慧大屏查看村中的智慧产业。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丽梅/摄   小山村越来越多新鲜事儿。这几天,智能窗帘、智能人脸识别系统、新的大门正陆续运进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水头镇双峰村,施工队正在加班加点抢活儿,赶进度完成村里智能民宿的装修工作。民宿的智能管理系统正在调试,春节前,智能民宿将试营业。双峰村驻村第一书记刘祥说,届时,游客刷脸即可自动办理入住,在房间里通过声控就能控制各类设备,管理人员通过一部手机即可运营管理整栋民宿。刘祥说:“我们这是科技范儿的(小村)。”   多种智能养老“搭子”也走进了村民的家。双峰村的陈先生过去是个连手机都不大会用的92岁老人,现在也在学着和智能养老“搭子”共处。他在家里通过智能血压计量血压、测心率,相关数据会实时同步到双峰村村委会的智能康养大屏上。一旦跌倒,村委会会响起警报,村干部就会立刻联系他,确认他是否安全。   村民的一些“急难愁盼”也被传到了一张“网”上,一个个解决,像这样的“网事”在这个小山村越来越多。双峰村的村党支部书记陈家凯每天会通过村里的AI监控平台查看村里的交通、森林防火等情况。   再过十几天就是春节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就要回来了,陈家凯很期待,年轻人能够看到小山村的新变化。   人越老,就越想留在村里   在故土难离的老人眼里,小山村就是他们的“根”。   如今,双峰村73岁的村民陈家鹏和其92岁的父亲、母亲都在村里养老。1月8日傍晚,父亲用柴火灶为陈家鹏和母亲做了晚饭,饭桌上的菜和汤超过了6种。吃过晚饭,一家三口就会在院子里走一走,聊聊天。家人在一起互相照应,是陈家鹏理想中的养老方式。   陈家鹏已经在双峰村“守”了20余年。年轻时,他奔波于全国多地的煤矿打工。随着年龄渐长,父母一天天老去,他想着,不同年龄要寻求不同的谋生路子,年纪大了就要回村谋求发展。   50岁左右的时候,他回村做起了种植带头人,先是在村里种了140亩茶树。初期,茶叶价格很高,他的收入很不错。后来,随着茶叶价格下滑,他又种了30多亩瓯柑,年产量能达到4万斤,销量也不错,“我也不用走出去,都是人家来买的,全卖光了。”去年1月,雪落温州,双峰村所处的朝阳山经历了罕见的冰冻灾害,陈家鹏的瓯柑树被冻伤了,瓯柑产量由4万斤降至1万多斤,他的收入也受到了影响。   “最重要的还是看顾父母。”妻子离世后,陈家鹏一个人在山上守着父母,鲜少下山去找儿子。母亲眼睛看不见,走到院子里,就没办法自己走回屋,这时候,母亲就会喊一声“陈家鹏”,他就会去把母亲带回屋。因房前屋后都有小坡,担心母亲会摔倒,他就在院子里设了栏杆将院子围住。   陈家鹏偶尔也会担心未来自己的养老问题。虽然有的养老院条件很好,但他不想去,他总觉得在养老院不自由,而且那里终归不是自己的家。他偶尔也会有这样的想法:父母其实还算幸运,因为作为儿子的他一直陪在身边。陈家鹏说,自己还没老到不能自理的时候,“我老了,如果儿子想赚钱,照顾不到,肯定要到老人院里去,真到那时候也没有办法”。   陈家鹏和父母的养老条件在村里算比较好的。年前,村里还有低收入农户住在危房里。村里有位八旬老人的家破烂不堪,无法正常入住。元旦前,由水头镇出资,村里将老人的房子翻修好了。这位老人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今年过年,可以住上安全又舒适的房子了。”   前段时间,陈家凯和刘祥还专门给村里的孤寡老人送去了棉被等过冬物资。   1月8日,双峰村驻村第一书记刘祥(左)和村支部书记陈家凯(右)去看望低收入农户。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丽梅/摄   “问题都怼到脸上了,你不解决不行”   “最好在家里养老。”这是陈家鹏的心愿,也是村里很多老人的心愿。但在村里居家养老必须具备一定条件:村子有较为殷实的经济基础、一定的劳动力、较充足的医疗资源以及便捷的交通等,而这些正是小山村欠缺的。   双峰村所处的水头镇是“中国皮都”,这里过去有句口号:中国皮革看温州,温州皮革看水头镇。水头镇是工业强镇,但其下辖的村子间贫富差距较大,位于山区的村落发展滞后于平地上的村落,双峰村地处海拔约600米的山区,这里风景秀丽,文旅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着几乎所有山乡的共性问题――人口流失严重、老龄化程度高。   村里的年轻人都“飞”出了山,有的租住在镇上打工,攒够了钱,就在镇上买房,还有的“飞”到更远的上海、杭州了。   村里留下的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陈家凯介绍,双峰村户籍人口959人,常住人口仅有120余人。在村里,像陈家鹏这样的60岁以上的老人有近60人,大约占据了这个小山村常住人口的“半壁江山”。   “老龄化是这个小山村必须直面的问题。”2024年年初,刘祥到双峰村后,发现山上的老人多患有慢性病,大都处于独居、寡居的状态,甚至周边也没有邻居,“就孤零零一个人在那”。刘祥担心,无人照顾的老人遇到突发情况可能会错失救护黄金期。   与此同时,村里低收入农户中老人占了大头,他们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也更高。   “问题都怼到脸上了,你不解决不行。”来驻村之前,刘祥在浙江传媒学院教网络传播相关课程,面对劳动力少带来的困境,他的下意识反应就是用数字技术“破局”。   智能养老“搭子”进村,或许可以解决山村普遍存在的问题:老人的日常看护和紧急救助难题。刘祥和陈家凯设想,以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作为支点,建设数字乡村系统,以数字化方式解决老人居家康养问题,叠加数字电商、数字民宿、数字文旅等,带动整个村子的发展。   刘祥与其他村干部一商量:说干就干!在平阳县、水头镇各级政府与派出单位的支持下,双峰村与温州一家电信公司合作,启动了数字乡村工程建设。   1月8日傍晚,双峰村92岁的陈先生正在为妻子和儿子做晚饭。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丽梅/摄   AI像“电子亲人”一样陪在老人身边   小山村的AI“数字试验”开始在双峰村上演,一群曾经被互联网落下的老人正在努力追赶数字化的浪潮。老人和前沿数字技术碰撞出的新火花,也在改变着这个小山村。   在前期数字化基础上,双峰村又架设了近30个AI摄像头,6个大喇叭,建起了一张覆盖整个村子的“可视网”,可以全天候实时监测村内道路、来往车辆、林业生态等,为“数字乡村AI云平台”数据采集、信息处理、指令下达提供支撑。   同时,村里还给60岁以上的老人配备智能手环、一键通呼叫装置、智能血压计等智能应用,以精准识别老人跌倒、血压升高、长时间未移动等异常行为。   起初,“数字乡村”对村里的老人来说很陌生,有的人连手机都用不明白,更何况新技术、新的智能产品,有的人充满疑虑,也有人很排斥佩戴手环。   想让村民信服,村干部就得站在小山村数字化浪潮的“浪尖”上。过去一年,数字化知识疯狂进入陈家凯的脑袋,这对一个60后来说并非易事。他学着把村情弄上数字乡村大屏,学着通过一块屏幕管理这个小山村里老人的康养问题,学着通过AI监控平台进行森林防火等安全治理。   “即使知道这对老百姓有好处,也不能急,尤其是不能跟群众急。”刘祥和陈家凯想了很多办法。最终,他们发现还是要从年轻人入手,年轻人更了解数字化将给村子带来的好处,老人听子女的,这样事情推动起来就容易多了。   新技术、新设备入户只是第一步。智能设备入户后,有些村民就把插头拔了,把智能手表摘了。村干部就那几个人,没办法做到“人盯人”,他们就经常走村入户,忙前忙后,挨家挨户地做工作。   这一年,陈家鹏和父亲也在学着使用这些进家的智能设备。   偶尔陈家鹏会上山打理一下茶叶,父亲有时也会去帮忙,母亲一个人在家。有什么需求,她宁可在院子里喊一声,也不会拉警报器。陈家鹏的母亲生病时,他一般会叫儿子或者弟弟开车上山,将母亲带到山外治疗。现在这些智能设备派上了用场。   2024年汛期的一天晚上,陈家凯突然收到了“数字乡村AI云平台”传来的警讯,一位八旬老人在卫生间摔倒了,爬不起来。陈家凯他们立刻赶到老人家里,当时老人还坐在地上,他们把他扶到床上,发现老人只是受了一点皮外伤,才松了口气。   后来,陈家凯了解到,老人家里有点滑,走路的时候没注意,“

【编辑:叶攀】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国内新闻精选:

换一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