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也智能驾驶,奉贤打造“智慧全出行链”,能改写市民出行方式吗

分享到:

公交车也智能驾驶,奉贤打造“智慧全出行链”,能改写市民出行方式吗

2024-12-30 03:50: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驾驶员的手不在方向盘上,公交车也能自动驾驶吗?”

最近,许多在奉贤乘坐奉浦快线(BRT)通勤的市民都观察到了这一变化。他们乘坐的BRT公交看似与寻常无异,但行车过程中,司机的双手却远离方向盘,自动驾驶的公交,停车、刹车、靠站都很平稳。甚至连路上遇到的红灯,似乎都比往常少了许多。

此外,居民社区门口的短驳巴士、路上的出租车,以及产业园区里的物流配送车、清扫车和公园内的移动式补给售卖车,似乎也都悄然实现了自动驾驶的蜕变。司机“两手一摊”,车子便能自动朝着目的地驶去。

奉贤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里的智能驾驶出租车。沈思怡 摄

坐进驾驶位,系紧安全带,握好方向盘,确认环境后踩下油门,这是全世界汽车司机的标准动作。100多年来,新技术不断将汽车全副武装,而方向盘一直掌控在司机手中。如今,变革正在发生:将方向盘移交给机器。

2024年被行业称为智能网联汽车商用的“元年”。在奉贤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简称示范区),将汽车方向盘移交给机器的时间表正不断提速。近期,奉贤区打造的城市出行服务与物流自动驾驶先导应用试点还通过了交通部首批智能先导应用试点的现场核验。

打造“智慧全出行链”应用场景

早上八点,在临港南桥科技绿洲园区,一辆辆自动驾驶出租(Robotaxi)驶出停车场。主驾虽有司机,但更多扮演安全员的角色。有出行需求的乘客在小程序上下单后,即可免费搭乘自动驾驶出租前往目的地。

奉贤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里的智能驾驶出租车。

近期,在示范区内的商场、金海湖景区、医院、大型居住社区、产业园区和BRT站点周边,5台智能驾驶小巴也已布局。小巴共开行近10条自动驾驶线路,覆盖从社区到园区、轨交站点“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

记者了解到,这些自动驾驶出租和小巴均拥有L4级自动驾驶技术,能够自主驾驶。车辆搭载的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视觉相机等,组成了车辆的‘眼睛’,既能够保证车辆前方超过200米范围内的环境感知,也能360度无死角捕捉道路上的动静,遇到障碍物或紧急情况,系统会迅速做出反应,确保安全。不过,根据相关标准,驾驶位仍配有安全员,专注于监控乘客安全。

智能驾驶小巴。沈思怡 摄

智能驾驶小巴设置了不同线路,打通从社区到园区、轨交站点“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沈思怡 摄

示范区内的无人驾驶BRT来自厦门金龙智能网联公交车。据介绍,奉浦快线是该企业在国内打造的第一条基于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商业运营的BRT线路。今年以来,该车型已在奉贤智能网联示范区已完成自动驾驶载客里程9000公里,载客人数达到25000人次。

在技术上,BRT搭载的自动驾驶系统能够实时监测道路状况、车辆和行人动态,做出理性准确的驾驶决策,从而降低事故率。通过车路协同接入信号灯数据,BRT与路端信号灯还能够实现公交优先、车路信号协同等互通互联模式。

通俗来说,就是BRT在接近路口时提前给路段信号灯发个信号,使绿灯在适当的范围内延长3至5秒;另一方面,路段信号灯的实时变化数据也能传递给车辆,使车辆智能调整配速,大大提高通行效率。

智能驾驶BRT。沈思怡 摄

除严格意义上的交通工具,在临港南桥科技城和金海湖上海之鱼景区,也穿梭着一群名为“小白”“小黄”的智能物流配送、零售车,“肚子”里装着快递、饮料、零食等,快递小哥或者游客只需招招手,它们便自动停止前行,或运输快递,或零售物品。特殊情况下,还能进行远程控制。

尽管个头不大,但这些专为末端物流配送设计的无人配送车同样搭载了L4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在快递驿站,一台智能配送车可每天配送1000至1500票快递,省去快递小哥在路上的时间。在景区人流密集区域,配送车也能通过感应到周边的人流情况,自主移动到人多的地方“卖货”,让公园里的零售服务更贴心。

一台装满饮料零食的智能物流配送车。沈思怡 摄

场景牵引营造产业氛围

2019年,奉贤提出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未来空间”产业集群,借鉴“斯坦福—硅谷”的模式,构建了奉贤—临港集团—上海交大三方合作模式。以上海交大落地奉贤“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有限公司”作为载体和桥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进培育相关企业,在奉贤建成全国首个具备“全出行链”测试场景的测试区,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测试平台。

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殷承良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奉贤区以智能驾驶全出行链创新示范区(简称示范区)建设为主线,打造了BRT车路协同自动驾驶、超大规模地下空间自主泊车等示范场景,力争实现国内首个致力于打通日常出行“最后一公里”的“智慧全出行链”自动驾驶开放测试区。

如今,在奉贤自动驾驶开放测试区内,来自不同智能网联汽车企业所研发生产的智能驾驶BRT、巴士、出租车、自动代客泊车系统(AVP)、物流配送车、商品售卖车、清扫车等也都已在此全面应用测试。

据悉,截至目前,示范区累计开展测试里程超24万公里,发放134张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牌照,测试及监管55辆无人驾驶装备。“随着AI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动驾驶的应用测试正在更广范围展开。”

殷承良告诉记者,这些智能驾驶测试与应用场景的营造,不仅尝试解决市民短途出行接驳、即时购物、快递物流等难点问题,提升市民的生活便利性和城市服务功能。更关键的是要以场景创新为牵引,吸引更多智能网联行业选择奉贤进行技术的落地与测试,推动奉贤打造“未来空间”智能网联产业集群。

一台在奉贤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里进行测试的AVP(即搭载了自动代客泊车系统技术)。沈思怡 摄

智能驾驶汽车仍需不断“训练”

当前,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沿着三条主要的发展路线快速演进,即单车智能、车云协同以及车路云一体化。记者了解到,行业内发展较为成熟的单车智能的模式虽已实现基本的纵横向控制,仍存在难以升级和仅依赖单车感知的局限性。

比如,记者乘坐智能驾驶巴士体验时发现,尽管车辆能在无司机操作的情况下独立行驶,但遇到行人违规穿行、后车突然借道超车时,反应相对较慢,乘客能感受到明显的急刹感。而且,由于智能驾驶汽车行驶速度严格依照算法规定,在一些情况下也会因为“太乖了”“不敢主动变道”而导致车速过慢,影响周围交通的整体通行效率。

智能驾驶小巴,安全员正对车辆进行自动驾驶模式的切换。沈思怡 摄

也有车辆安全员坦言,智能驾驶汽车要完成脱离“人”,并不容易。比如,现在市面上较多的智能驾驶车辆采用雷达、摄像头等单车智能技术感知周边环境、作出智能化决策。但在实际测试中,逢雨雪天气、强光照射和通讯信号较差的环境中,系统有时会失灵,“当车‘看不清’红绿灯时就会急刹,此时就需要人员介入。”

殷承良说,不管何种无人驾驶装备,都在通过测试找到目前存在的“不足”,然后通过不断“训练”提升“能力”。且要想实现智能驾驶,光单车智能还不够,“网联”部分同样重要,即在车与车之间、车与红绿灯等基础设施之间实现快速沟通,让智慧交通变成现实。

在这方面,奉贤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也在进行硬件升级。一方面,对示范区内68个智慧化道路路口进行改造,通过开发边缘计算系统,使得大路口信息数据能够被智能网联汽车全量感知。

另一方面,奉贤还在推进构建一站式车路协同应用平台,通过融合AI、大数据和数字孪生技术,实时处理和分析来自车辆和道路网络的大量动态数据,为智能交通决策和后期自动驾驶大模型的训练提供数据支持。

【编辑:叶攀】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国内新闻精选:

换一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