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出台20条措施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
北京1月3日电 (记者 杜燕)为着力破解现阶段中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北京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二十条措施》(下称《措施》),围绕全员科学素养提升、科学家潜质培养、协同育人统一战线和家国情怀培育四大目标,统筹推进学校科学教育提质、创新人才发现培育、科学教师队伍能力提升、社会大课堂实践育人、科学教育资源集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六大行动。
坚持面向全体,实施学校科学教育提质行动
北京将健全科学课程体系。基于集团化办学育人新载体,一体化设计成员校科学类课程、课后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强化小初高学段衔接。围绕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以及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学校开发高质量的科学类校本课程和实践活动,注重渗透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逻辑以及科学史等科学素养,浸润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深化学校教学改革。突破单体学校局限,推进集团内课程、教学、师资、教研等优质要素加速流动重组。推广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加强真实问题驱动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通过集团化、城乡学校“手拉手”结对等机制帮助生态涵养区学校及特殊儿童群体上好科学类课程。完善对科学类课程教学的评价机制。
积极探索跨学科融合教育。建设一批“STEM”教育示范课程,探索贯通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融合性、跨学科、整合式教育模式,探索融入必要的艺术、人文学科元素。义务教育阶段落实好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普通高中阶段积极开展科学类跨学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强化学校实验教学。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标准规定实验,丰富实验教学实施形式,扭转实验教学笔试化、视频化和记忆化倾向。将初中物理实验考试和初中化学、生物学实验考查落到实处。
坚持衔接贯通,实施创新人才发现培育行动
升级青少年创新学院,开展长链条培养持续追踪。探索构建跨领域跨部门跨学段的科学教育共同体,建立首都特色、首善标准的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培养体系。
构建面向全体的发现培养机制。发挥在京高校科研资源优势,面向全体中小学生开展数学节、科学节系列活动,组织数学与人工智能、天文与航天、能源与材料、机械与电子、生物与医药等主题的特色夏(冬)令营,形成青少年创新人才发现培养体系。
探索大中小贯通培养的新载体。坚持“有组织”培养,建立市、区、校三级培养体系,构建大中小贯通的培养链条,形成灵活弹性的学习成长环境。汇集大中小学、校外教育、科研院所等优质资源,建设一批培养基地。探索大学、中学双导师制。支持有条件的区建设科学高中,探索衔接大学的贯通培养机制。建立有科学家潜质学生的成长档案,持续开展跟踪支持。
支持高校引领科学教育发展。鼓励高校面向中小学生开放实验室等科技资源,与中小学共建科学教育基地,协同组织科学实践活动,丰富学生认识和接触科学的途径。鼓励高中学生参加高校学术活动,开拓科研视野。支持高校建设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智库等,推动改进科学教育理念、内容和实施方式。
坚持素养提升,实施科学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
提升教师队伍素养。配齐配强科学类课程专职教师,逐步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大力培育科学教育名师,加强名师团队和工作坊建设。
全面强化专业引领,建设科学教育专家团队。各校要由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原则上至少设立1名科技辅导员、至少结对1所科普机构(馆所、基地、园区、企业等)。组织“院士进校园”等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宣讲活动,成立科学教育专家指导团队,定期调研指导学校科学教育工作。
坚持知行合一,实施社会大课堂实践行动
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将科学教育作为课后服务重要内容,鼓励设立各类学生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支持有兴趣的学生开展科学探究与实验,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探索研究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搭建传播平台,支持科普、科幻阅读,鼓励学生讲好自己的科学探究故事。
丰富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分级分类充分开发社会大课堂资源,注重与不同年级学生认知能力匹配、与学校科学类课程进度匹配。坚持“请进来”,组织学生科技节、中小学生科学建议活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流动科技馆等。坚持“走出去”,结合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思政课”建设,组织学生到校外开展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
坚持融合汇聚,实施科学教育资源集成行动
优化数字智慧支持体系。着力推进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开发面向学生的科学教育智能体,为教师教学提供AI助手,为学生学习提供AI学伴。鼓励社会制作“科学公开课”等类型丰富的教育资源。建立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科学课程、科学教育场所资源库,强化资源征集、对接、调度机制,便于学校选择使用。
补充优质校外资源。融通全社会科学教育资源,挖掘科学教育潜力。推动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面向学生设立“科学教育开放日”。指导学生理性选择参加“白名单”竞赛,引导竞赛活动与科学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科学兴趣和特长。
坚持协同推进,实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行动
协同推进科学教育。建立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科学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各方资金和项目,加大对科学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特殊儿童群体的支持力度。
加强家庭科学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科学教育活动,用好社区资源,开发系列家庭科学实践活动,打造“家门口”的科学教育阵地。结合“首都文明家庭”“首都最美家庭”活动,选树在科技创新、科学教子等方面有代表性的家庭典型,打造多渠道传播展示平台,鼓励广大家长开展家庭科学教育和亲子科学研学等活动。
发挥实验区(校)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大中小学衔接,家校社协同,在重点领域先行先试,打造100个科学教育特色品牌,探索科学教育的有效实践途径。鼓励各区建设示范性中小学科学教育中心。同时,营造协同育人良好氛围,为持续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发挥重要基础性作用。
国内新闻精选:
- 2025-01-04 08:43:20
- 2025-01-04 08:43:20
- 2025-01-04 08:43:20
- 2025-01-04 08:43:20
- 2025-01-04 08:43:20
- 2025-01-04 08:43:20
- 2025-01-04 08:43:20
- 2025-01-04 08:43:20
- 2025-01-04 08:43:20
- 2025-01-04 08:4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