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惨短视频何以频出“新花样”
从“我要走了”到“家庭出轨受害者”
卖惨短视频何以频出“新花样”
“原来,真正的医学奇迹在互联网啊!”这般略带调侃的感慨,近来在网友间屡屡传开。
这些感慨的源头,是一些短视频博主的“迷惑操作”——
在某条短视频里,一位身着病号服、头戴毛线帽的年轻女生,用颤抖的声音哭诉:“我可能要走了……”瞧她那面容憔悴、眼下乌青、嘴唇泛白的模样,不知情的网友同情心爆棚,纷纷私信关切病情,甚至主动提出援助。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宣称“病危”的女孩像是被施了“续命咒”,持续发布类似视频长达一年有余。点进她的主页,多条封面、装扮、话术如出一辙的视频赫然在目。到后来,网友们的问候从“病好了吗”变成“啥时候走”。其间,该博主带货金额超10万元。直至被网友戳穿虚假装病的面具,她才在视频中一改病容,长发飘飘、健康满满地向网友致歉,并删除了过往卖惨视频。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此类短视频层出不穷。一些博主在卖惨之路上“花样百出”,亲情悬疑、家庭伦理、爱恨纠葛……各种剧情元素被他们信手拈来,在短视频平台上轮番“轰炸”网友眼球。即使受到网友吐槽、调侃,即使账号被举报、博主遭禁言,他们也能迅速“改头换面”,琢磨出新的卖惨套路。
受访专家认为,这般行径背后,无非是“流量经济”在作祟,为了博眼球、赚收益,一些博主无所不用其极。专家建议,平台除封禁博主账号外,对其背后的孵化、管理机构也应予以严惩。如何平衡创作效果与流量效益,亟待长效机制来约束规范。
病危迷雾重重
卖惨七十二变
当下,“卖惨”已然成为短视频、直播、电商等领域的一条“热门赛道”。
此前,一位拥有554万粉丝的大V博主曾上演这么一出“大戏”:在视频里哭诉自己年仅25岁,却被确诊肝癌晚期,引得无数网友慷慨解囊。但结果是,该博主虚构事实、欺骗感情,众网友也由悲转怒。
还有一位拥有14.4万粉丝的“生病”博主,先后发布90多条“我要走了”的视频。在网友录屏保存的2024年10月的一条视频里,她面容灰暗憔悴,眼眶发黑,有气无力地说着:“我好累呀,我有点坚持不了了,给所有的姐妹一个忠告吧……现在门店也没有心思打理,店里面的货,一部分捐给山区,还有一部分,你们喜欢的话,衣服鞋子包包,还有大金表,你们就进来拿吧。”
可到了2024年12月27日,当记者依据网友提供的ID找到她时,却发现其主页作品已归零,她正在直播间眉飞色舞地讲解某品牌的面霜、手机、首饰等商品。直播中的她,嘴唇干裂、眼眶发红、孕肚明显,身旁还有人揪着她的衣服。她一边声泪俱下地喊着“只有女人理解女人”,一边麻溜地让助理上链接。
次日,记者注意到,该博主首页原本的“作品0”,变成了“作品2”。短短两个月,这位博主就像川剧变脸大师,身份从时日不多的“绝症病人”摇身一变,成了老公出轨闺蜜的“婚姻受害者”。
“见一个举报一个,可这种账号多了去了,封了一个还有另一个。”评论区里,网友们义愤填膺,还顺手揪出了其他类似博主,“比如这个叫霏××的,天天换名字,天天演戏。”
记者搜索该账号发现,霏××有近2000粉丝量,2024年10月9日,其发布了账号中的第一条视频。画面中的她,脸色苍白,身着华丽衣裳,身后背景灯光明亮、室内装潢奢华。她缓缓开口:“如果你很有钱,或者能赚很多很多钱,千万不要把钱全部放在老公身上。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我作了一个决定,店铺卖掉,一部分钱留给父母,一部分钱我想带到国外去看看,听说那边希望挺大的。我会在出国前开一场直播,把店里剩下的衣服和包包全部当礼物分掉。”
在她陆续发布的6条如出一辙的视频里,虽未直接提及“生病”“死亡”等字眼,但当网友评论“祝你早日康复”时,她未作任何回复。
2024年12月8日,该博主发布第7条短视频:背景里大红喜字格外刺眼,她身着红色婚服,怒指男方:“大家来看看这个男人,这个女人——我的好闺蜜,你带着这个女人从我房子中出去。我现在怀孕了,我们才刚刚结婚你知不知道!”
没过几天,剧情再度“升级”:“妈,为什么你生我但不养我,哥哥结婚的车子房子都是我借钱去买的。”霏××与母亲因为钱的事儿吵得不可开交。
记者将该博主前后发布的短视频进行对比,发现里面的时间线混乱不堪,剧情更是漏洞百出,“要离开了”“结婚3天”“结婚那么多年”等关键词在两个月内频繁切换。记者进一步查看其直播动态,发现自第一条视频发布至今,她已直播17场。部分视频左下角,一行灰色小字悄然提示:“作者声明:虚构演绎,仅供娱乐。”
预告付费解锁
虚构遮遮掩掩
记者观看数十个短视频后总结了这些博主的卖惨套路:
第一步,先给自己“确诊”绝症,宣称“这一次是真的要走了”“终于要告别这个世界了”“病痛缠身的日子进入倒计时”;
第二步,强调自己手头宽裕或者亲戚财大气粗,还打算出国求医问药;
第三步,顺势推出自己的店铺,大谈店里还剩多少库存,紧接着就开启直播带货之旅。
还有一些确实患病的博主,其“研究”出来的套路让观众防不胜防。
一位名为“×胡子”的博主曾创建“死亡日记”视频合集,合集简介写着:咳嗽到医院检查,医生初步诊断我得了肺癌。记录患癌后的人生感悟。
合集第一条视频发布于2022年9月8日。记者翻阅过往评论,质疑声此起彼伏:“这是剧本吧”“不是为了直播带货吧”……
2024年4月20日,“×胡子”发布了最后一条封面带有“死亡日记”字样的视频,文案极具噱头:“死亡日记癌症真相公布,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把真相公布出来吧。”可点开一看,居然要付费,用户得向平台支付95钻石(折合人民币9.5元)才能一探究竟。
“我真的生病了,是癌症早期,不过没大家想象中那么严重。我承认,标题写了晚期,这点我向广大网友道歉。但我内容里可没说自己快不行了,是大家过度解读。我只能说,如果哪天我带货了,大家捂紧钱包就行。”他在付费视频里这般解释。
网友们看到后,纷纷吐槽:“知道你现在健康就好,可付费观看这操作,比带货还让人无语。”
“他们老是装出可怜兮兮的样子,说自己生病急用钱,生意黄了要清仓,让网友去直播间瞅瞅。”来自山西的于女士是短视频平台的常客,她无奈地说,自己曾多次为这类博主揪心,甚至动过捐款捐物的念头。“一开始还信以为真,可在直播间多待一会儿,或者多翻翻其他视频,就感觉不对劲。这些博主啥都卖,保养品、床上用品、包包首饰,应有尽有。我之前看到一个插着留置针的主播卖面霜。”
“骗子到处都是,‘装病’这招最气人。”于女士满心困惑,“为啥要用生病骗人,为了挣钱真就啥话都说得出口?”
某MCN机构工作人员直言不讳:“如今主播、带货博主之间的竞争堪称‘白热化’。有流量才有收入,不少人就动起了‘卖惨’的歪脑筋来吸引眼球。为了规避追责,即便在直播或视频中标注‘虚构’,也是遮遮掩掩,放在不显眼的角落。”
“这些带货主播的人设与故事,都是精心策划、演绎出来的,背后是MCN机构、主播、演员、编剧等多环节紧密协作的‘成熟体系’。剧本越狗血,情节越跌宕起伏,往往流量就越大,观众掏钱就越爽快。”这位MCN机构工作人员说。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指出,部分博主借助短视频引流,利用网友同情心,诱导用户在直播间消费,这种行为可能涉嫌违法,情节严重的甚至构成犯罪。以生病为由卖惨带货,极有可能构成虚假宣传,侵犯消费者知情权,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当前违法成本太低,即便主播账号被封,他们也能‘东山再起’,换个马甲继续行骗。而且,卖惨形式层出不穷、隐蔽性极强,平台监管难度极大,不法分子也就有了可乘之机。”郑宁指出,当下存在博主被封号后“另起炉灶”的顽疾,比如原博主账号是本人实名注册,他转头换亲戚朋友账号重新注册,平台很难识别,除非网友持续举报投诉。因此,社会公众参与监督至关重要。
卖惨成产业链
加大惩处力度
在郑宁看来,这类卖惨视频泛滥,背后甚至形成一条非法利益链,根源就在于博主们精准拿捏了公众同情弱小的心理。他们凭借虚假剧本、人设骗取同情、收割流量,进而谋取巨额经济利益。然而,当前的监管手段与平台治理机制,尚未形成对这类行为“露头就打、严惩不贷”的闭环体系,这才让博主们有机可乘。
她提出,正因为背后利益巨大,许多人不惜铤而走险,绞尽脑汁逃避平台规则,不断翻新卖惨套路,手段愈发隐蔽。因此,一方面,平台要持续完善规则;另一方面,要强化技术手段,比如增设过滤词、加强人工审核等。此外,鼓励公众监督举报,提高博主违法成本,一旦违规严惩不贷,形成强力震慑。
“‘卖惨’营销式带货,本质就是虚假宣传。从立法层面看,很难将这类行为细化规定,但在实践中可以多下功夫,比如公布典型案例,让公众清楚什么样算‘卖惨’、是否违法;加强对执法人员与平台方的培训,借助技术手段提升各方识别能力,逐步健全相关制度。”郑宁说。
记者注意到,一些电商平台公然售卖“短视频剧本文案”“直播话术定制”“直播脚本大全”等商品,商家打着“定制”旗号揽客,根据买家需求撰写内容。
“您把想要的剧本主题、方向告诉我们,我们写好脚本,您照着演,短视频、直播带货都能用。”有商家说,只要明确身份、场景、人设、受众群体等需求,就安排专业人员撰稿,并依据剧本字数、视频长度、稿件难度、交稿时间等综合评估收费。
“夫妻关系、婆媳关系这类家庭伦理剧本我们拿手,不过只提供写稿服务,演绎真假可不负责。”一位电商写手说,婆媳、夫妻、家庭生活等“苦情戏”剧本,在中老年受众中颇为吃香。
某商家报价单显示,剧情类项目分新锐编剧和资深编剧,前者每分钟收费100元,适用于叙事vlog(博客的一种类型)、情感表达类剧本;后者每分钟200元,针对带货涨粉、故事小剧场及高要求剧情。商家还特意强调:“要让观众共情,专业编剧写苦情戏最靠谱。”
郑宁对此分析,商家向MCN机构或网红售卖“卖惨”“苦情”剧本是否担责,关键要看售卖时是否知晓买家用于拍摄“卖惨”视频或在直播间演绎。因“卖惨”营销受罚甚至获刑的案例不少,如果网红与MCN机构共同侵权、违法甚至犯罪,要依据各自过错与参与程度,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受访专家一致认为,要斩断“卖惨”营销的非法利益链,完善法律法规刻不容缓。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建议,细化“卖惨”营销中虚假宣传、消费欺诈等行为的认定与处罚办法,加大惩处力度,从法律层面形成强大威慑;同时科学制定流量算法规则,杜绝为“卖惨”内容“引流”。
(法治日报记者 赵 丽 实习生 张雅婷)
国内新闻精选:
- 2025-01-07 22:54:41
- 2025-01-07 22:54:41
- 2025-01-07 22:54:41
- 2025-01-07 22:54:41
- 2025-01-07 22:54:41
- 2025-01-07 22:54:41
- 2025-01-07 22:54:41
- 2025-01-07 22:54:41
- 2025-01-07 22:54:41
- 2025-01-07 22:5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