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说书艺人熊竹英:坚守32年“中式摇滚”

分享到:

陕北说书艺人熊竹英:坚守32年“中式摇滚”

2025-01-08 23:50: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陕北说书艺人熊竹英——

  坚守32年“中式摇滚”(新国潮)

  “黄风岭,八百里,曾是关外富饶地……”2024年8月,伴随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一起火出圈的,是这段苍凉激越的陕北说书《黄风起兮》。其网络播放量突破千万,海内外玩家纷纷赞叹“带劲”“上头”。该片段由陕北说书非遗传承人熊竹英弹奏演唱。坚持说书32年的他,眼神清亮,嗓门透亮,为人敞亮。

  一个月前,一位西班牙音乐人来到陕北拜访熊竹英,以七弦会三弦,将陕北说书演绎成金属摇滚。讲起这段经历,熊竹英笑着说:“音乐没有国界,甩板一打就是‘中式摇滚’。”

  一板三弦 结缘说书

  熊竹英如何与陕北说书结缘?故事要从32年前的一天说起——

  在素有“说书窝子”之称的陕西榆林横山,当时还是7岁孩子的熊竹英挤在人群中,只见一名盲人表演者小腿上绑着“甩板”,一抬一抬地打节奏,手上弹奏三弦,嘴里用陕北方言说唱相间地讲述着经典传奇故事。那惩恶扬善的情节令大家拍手称快,那九腔十八调熔于一炉的唱法粗犷激扬。

  这门自弹自唱的民间表演艺术就是陕北说书。它起源于周代盲人散乐,吸纳历代多种民间技艺特色,从历史和生活中汲取养分,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可能骨子里对陕北说书有兴趣,看到表演者一个人同时干好几样活儿,感觉真有意思,立刻着了迷。”熊竹英回忆,之后他便找来许多说书磁带听,尤其痴迷于艺人张俊功。

  很多媒体曾报道,1992年夏天,17岁的熊竹英斟上两杯烧酒,向陕北说书人贺连善拜师。之后他白天干活,晚上学艺,跟着师父走村串户赶场子,仅仅两年便出徒。但报道中不曾讲起的是,在两年约定时限里,他竟一连8个月几乎不曾见到师父。

  原来在20世纪90年代初,横山说书市场并不景气。尽管贺连善已是当地最出色的陕北说书艺人,但仍迫于生计,几度想转行做油漆工,这让徒弟们“一度感觉学不出来了”。深感无助时,师父带着4把三弦回了家。熊竹英霎时间“喜疯了”,父母东拼西凑来580元,为他买下琴,从此他更加珍惜学徒时光。

  他起早摸黑,和师兄弟争抢着看师父抄满唱词的小本本,比拼着练习二胡、竹笛等乐器,学一段、练一段,掌握一段、再学下一段。就这样,两年一晃而过。离开师父时,熊竹英脑袋里装满了说书词,唱得也顺顺溜溜,可他心里还是打鼓。

  初次登台表演小段,由于紧张害羞,他不敢看观众,“眼神全程飘在空中”。直到1994年冬天,临时代替嗓子疲惫的师兄说了整本《花柳记》并赢得观众连连叫好后,熊竹英才逐渐锻炼出胆量和自信,“上舞台成了最大的快乐”。

  打磨风格 跨界融合

  有道是,三弦能弹百种音,一人唱出万人声。在熊竹英看来,优秀陕北说书艺人须有极强的“代入”功底,既要善用一副嗓子包揽男女老少各种音色,更要在情绪上“真正沉浸角色,表演哈哈大笑、勃然大怒或声泪俱下”。

  熊竹英介绍,尽管陕北说书具有浪漫达观的英雄主义风格,少有悲剧结局,但每段荡气回肠的故事讲到人物落魄处,总少不了调式哀婉、唱腔悲凉。“每当我把观众讲得哭出声、哭得坐不住,同时自己的眼泪也‘唰’地流下来,我感觉自己达到了效果,对得起观众。”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熊竹英迎来人生转折点,凭借扎实功底和出色表演获评陕西省“十佳陕北说书艺人”,后续高光时刻包括2020年获曲艺界最高荣誉中国曲艺牡丹奖,以及让师父贺连善尤其骄傲的事——2023年师徒同时当选陕西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在保持陕北说书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熊竹英不时尝试创新融合。2018年国务院新春团拜会上,陕北说书和苏州评弹团队联袂演唱《看今朝》。“当时导演团队问我能不能找到15位能唱上去G调的说书人,我说50个人也能找到!”

  然而,陕苏两个团队首次合练就出现“完全接不上、两张皮”的割裂感,只好一点点想创意,一次次磨排练。终于,喊话应答的创意把两种曲艺巧妙融合,一声雄浑有力的“妹子们!”配以一声吴侬软语的“陕北哥!”,刚柔相衬、鲜活灵动。《看今朝》赢得满堂彩,并在曲艺界各大活动中连演两年,不是开场就是压轴。

  该节目的成功让熊竹英对陕北说书跨界融合更有信心,之后他又与陕北民歌、湖南常德丝弦等表演者携手登台。

  拓展载体 守正创新

  心中有“剑”,才能游刃有余。随着说书功力愈发深厚,熊竹英开始为这门艺术“上难度”——通过拓展载体,让陕北说书紧跟时代步伐,从庙会与家书的传统舞台,走进动漫、游戏和影视的电子屏。

  不论是获奖动漫《玄门之众生无相》、3A游戏《黑神话:悟空》中的无头僧“灵吉菩萨”,还是去年播出的革命题材电视剧《西北岁月》里的抓捕情节,熊竹英在为其录制陕北说书片段时,都曾面临有词无曲乃至词曲皆无的难题,“让人一下子头大了”。

  而今,熊竹英已然找到对策:首先向制作方了解剧情内容与画面风格,接着打磨唱词,最终在录音棚里把每句词都唱出多个版本以供选用,又或是直接借用特定调式和唱词来烘托气氛。

  上述过程看似即兴发挥,实为厚积薄发,并且是“在传统老底子上的守正创新”。“一代代老艺人传承下来的各种唱词、曲调都‘种’在我脑子里,我可以根据作品需要随时‘搬’出来,融入情感元素和个人理解,原汁原味地用进去。”熊竹英认为,民间艺术的最大魅力在于“活”、随意性强,“一些说书同行也在演唱《黄风起兮》,一个人一个风味,这就很好”。

  网友留言道:“陕西人听到这儿很有归属感,这沧桑感绝了”“三弦一响,肉夹馍、洋芋擦擦和羊杂碎味儿迎面而来”——熊竹英在动漫、游戏与电视剧中的说书唱段好评如潮。他认为,守正创新应将传统说书恰如其分地和其他新载体、新元素巧妙结合,使之更符合现代审美,而不应当盲目标新、不伦不类。

  只听相机快门“咔嚓”一声,一名小伙在《黑神话:悟空》交响音乐会散场后,手握熊竹英签名兴奋起跳的瞬间,被熊竹英女儿定格下来。该系列音乐会已经举办19场,场场爆满。熊竹英一场不落地参加演出,“收获的掌声和呐喊之多,观众签名合影的热情之高,前所未有”。

  一个月前,西班牙摇滚音乐人、吉他手UJ带着一把七弦琴来到横山以乐会友。他兴奋地对熊竹英说:“你用‘三弦吉他’演奏的游戏插曲节奏比较快,所以它完全可以是一首重金属摇滚乐!”

  于是,两双黑色眼睛对上目光,两把乐器各被拨扫琴弦,《黄风起兮》当即被改编出异域摇滚风味。二人互赠拨片作为礼物,熊竹英说:“尽管语言不通,但我们都很投入,陕北武板跟西式和弦融在一起,我们内心感受也完全一样——音乐没有国界,甩板一打就是‘中式摇滚’。”

  踏实积累 薪火相传

  陕北说书火出圈,熊竹英打心眼儿里高兴,但他知道这阵热度迟早会褪去,“我真害怕眼睁睁地看着这门非遗艺术慢慢失传。”

  一方面,业内能完整说整本书的艺人数量稀少,49岁的熊竹英算里头年轻的;另一方面,网络时代,庙会与家书没了市场,人们更乐意听短平快的段子,年轻爱好者也缺乏下慢功夫学说书的动力和平台。

  为传承非遗,熊竹英在横山收了3个徒弟,加上一双儿女,共培养着5位说书艺人。他们中有人悟性高,会唱陕北民歌;有人文采好,能创作新段子。对于可塑之才,熊竹英从来都是免费教学,耐心细致地一句句教唱腔、校音准、说技巧。

  除了线下教学,他还长期无偿参与公益演出,并且积极利用媒体资源为陕北说书壮大艺术生命力。在他看来,只有靠大众共建一种文化氛围,持续推广,才算踏踏实实做到实处。如今,他还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说书视频,积累起40多万粉丝。

  “论收藏的小段数量,谁都没我多。”闲暇时间,熊竹英广泛搜集整理说书词,兼有曲艺界通用传统小段和贴合时代的新编段子。他电脑里还分门别类地存有许多说书录音、视频、照片,“如果有人提供技术支持,希望能建立一个开放的陕北说书网上资源库”。

  “32年来,我自己一直坚持说书的理由就是喜欢、离不开。”他表示,陕北说书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传统的,也是永不过时的。发扬光大这门艺术,离不开愿意学的年轻人、愿意传的老前辈,也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

  熊竹英期盼,多年以后,他能够自信地讲出:能唱上去G调的陕北说书艺人,不只有50个,而是有500个!(本报记者 陈静文 徐嘉伟)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1月08日 第 07 版)

【编辑:叶攀】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国内新闻精选:

换一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