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物保护到科普达人 “斗拱爷爷”为传承转身

分享到:

从文物保护到科普达人 “斗拱爷爷”为传承转身

2024-12-30 03:46: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镜头前的王永先,语调铿锵有力,语速不疾不徐。身上穿着的退休前的工服,成为他转型成古建筑科普博主的见证。如今,网友们都亲切地叫他“斗拱爷爷”。

  不仅自制模型,现场手绘也是每节课程的点睛之笔。与当下普遍流行制作“短平快”视频不同,王永先每次讲解的背后,都是在古建筑研究领域中,以年为单位的深耕和沉淀。吸引着古建爱好者对这些硬核知识的好奇。

  广州游客 杨小帆:我之前学过建筑设计,基本上每期都看。他会从每一个斗拱的细节开始跟我们讲什么是斗、什么是拱、什么是昂、什么是杪,我看了他的视频才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原山西省文物局古建工程管理负责人 王永先:萌生做视频这个想法,一方面是我多年从事古建筑的保护抢救、研究,有几十年来的工作积累,我想把这些营造技术,这些绝招,把它总结起来,跟大家进行分享;另一方面,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知道的并不多,只是泛泛的,知道这个好,但是好在哪,有时候说不出所以然来。就是对中华优秀文明、中华优秀古建筑文化的认知不太足,这两个加起来,迫使我就自己给自己加任务。

  就在今年八月,取景自山西27个景点的游戏《黑神话:悟空》为当地文旅市场助推了一把。在带来大幅流量的同时,也让以往未曾被过多关注的古建,闯入大众视野。王永先自然不会错过这般能用古建作品,和年轻人交流的好机会。

  辽宁游客 杜雨诗:因为我要来山西玩,所以就集中看了一下很多斗拱爷爷的视频。爷爷就是脱口而出,感觉现场看了晋祠这块,收获是最多的,没有白来。

  原山西省文物局古建工程管理负责人 王永先:无论是从游戏也好、从动漫也好、从美术设计、包括我们的仿古园林建筑、现代建筑,都可以从我们山西古建筑当中,去汲取有益的营养和有益的古建筑元素文化。因此学习中国古代建筑需要多方面、多学科综合性融合,这样才能更多领略到古建筑的美。

  在王永先眼中,山西仿若受到了老祖宗格外眷顾,留存着超过28000处古建筑遗存。工作时,他曾一个乡一个县地奔波,近十次地毯式开展文物普查工作。在此过程中,他和同事不仅基本摸清了古建筑的家底,也意识到当地古建筑修复工作的紧迫性。

  原山西省文物局古建工程管理负责人 王永先:因为年久失修,大多数我们在实地勘察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古建筑好像刚经历过地震似的,或者是地基下陷,房顶露天了,摇摇欲坠,随时可能坍塌。我们的广大文物工作者就和救火队一样,先制定抢险方案,分轻重缓急,安排进行抢险。

  工作期间,王永先参与了五台山佛光寺、晋祠圣母殿等上百处古建筑的保护设计与修缮工作。退休后,全文翻译并解读了宋代建筑学经典著作《营造法式》,还走进高校,为历史系的学子们讲述古建筑学科知识。一直以来,王永先都在探寻一种恰当的方式,能将自己积累的古建筑知识广泛传播开来。人过古稀,不仅学会了开车,还进军古建知识科普赛道,或许这都是王永先人生中的必由之路。

  原山西省文物局古建工程管理负责人 王永先:因为我讲的古建筑位置特别分散,特别在山西,它都是处在荒山僻壤之中,拍摄起来非常不方便。拿到驾照本后,我就可以自己开车,经费各方面节约也方便,特别喜人的就是第一个短视频节目,在晋祠圣母殿前面,一播放出去,没有想到就收获了十几万的点击量,这一下启发了我,下决心继续做视频。

  短视频怎么拍摄?如何收获关注?这对老人来说,是一门新学问。起初在老伴儿、女儿的帮助下,王永先提前制作斗拱模型、绘图,后期配上解说和文字。但两年间,传播效果并不理想。去年,王永先决定本人出镜,结合古建筑现场、书籍、手绘图及模型毫无保留地分享毕生所学。时至今日,全网已累计150万关注。

  原山西省文物局古建工程管理负责人 王永先:现在大家的文化素养都提高了,还想游学研学,就想知道古建筑文化背后的故事。它究竟美在哪,它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但是古建的门槛比较高,几千个术语,因此我想做一个桥梁的工作,激发大家的兴趣,使大家有一种获得感,知识上有一种满足。

  本周,王永先收到了山西文旅部门颁发的年度文旅星推官证书,以此感谢他对文旅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妻子 姚子娥:我觉得人活在世上,要对社会有贡献。他觉得这是他的责任,那么他就高兴,心态也好、身体也好,那就挺好了。

  王永先提及内心有个遗憾。几十年来,曾参与制定了十几套应县木塔修缮方案,却因为修缮难度大,一直采取小修小补的方式。如今,他已经撰写了30多万字的修复方案,其中包括500多张照片以及300多幅手绘设计图,他希望对于木塔的修缮能够提供更好的选择。与此同时,他也希望自己的科普视频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古建筑,爱上古建筑,加入研究保护古建筑的行列。

  原山西省文物局古建工程管理负责人 王永先:从我们的先贤前辈他们那接下对古建筑的传承,这是一个伟大的无形文化资产。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个宝贵的接力棒再传到下一代,这是我们中华大国工匠精神的一个体现,值得辈辈相传。

  在今年的文旅市场上,山西很火,在很火的背景下,更该关注包括应县木塔在内的古建筑物的保养维修,因为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保护好了,这“火”才能延续下去,传承才会成为现实。

(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叶攀】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国内新闻精选:

换一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