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长大的少数民族孩子,与核电结缘

分享到:

山里长大的少数民族孩子,与核电结缘

2025-01-08 11:37: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霞浦核电青年员工吴倩香。中国核电供图   一名山里长大的少数民族孩子,如何与核工业结缘?   “什么是核聚变、核裂变?”“核电站有辐射吗?”2014年,中核集团秦山核电有限公司组织的一场核科普讲座走进贵州省从江县第二民族中学。在这次活动中,当时还是初中生的吴倩香第一次对核工业有了初步了解。   “拿到中国核学会和中国核电主办的‘魅力之光’杯全国中学生核电科普知识竞赛一等奖,就能免费去江苏参加为期一周的核电科普夏令营!”有机会去见识外面广阔的世界,这对吴倩香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然而,吴倩香周围知晓核电知识的人寥寥无几,更别提有老师辅导了,学校图书馆里相关的资料也屈指可数。吴倩香找到老师,借来电脑,把网上搜索到的资料逐字逐句地抄录下来。吴倩香回忆,“我记得当时书上写,压水堆核电站的堆芯冷却剂流道采取‘U’形设计,但我在网上一直没有搜到相应的示意图,为了更好地理解压水堆的回路结构原理,我凭着网上的描述,画出了示意图”。   最终,吴倩香通过了考试,以贵州省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夏令营资格,第一次走出黔东南,走进核电站,参观了田湾核电基地。在田湾,核电操纵员带着孩子们参观了主控室,吴倩香默默地跟在队伍末尾,静静地听核电知识,了解什么是核电站里的“黄金人”。“我知道了,原来谈‘核’不必色变,我国的核电站对日常生活并没有影响,和平安全利用核能对于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当时参加完夏令营,手机里拍了1000多张照片,回来后一张都不舍得删,就那样一直留在手机里。”吴倩香说。   后来,吴倩香多次参加与核电相关的青少年活动。2015年7月,站在福清核电5号机组的观景台上,吴倩香看到了刚刚浇筑不久的“华龙一号”全球首堆,“讲解老师介绍,这是我国唯一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核电品牌,被誉为‘国之重器’‘国家名片’。那一刻,自豪感油然而生”。也是在这次活动的颁奖仪式上,中国核学会时任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材料专家李冠兴为吴倩香颁奖,他轻轻拍了拍面前这个小姑娘的肩膀说:“坚持下去,你很棒,好好加油啊!未来靠你们了!”正是这些经历,成为吴倩香人生路上选择核工业的最大动力。   在高中三年的时光里,吴倩香心无旁骛,朝着这个目标奋力拼搏。高考报志愿是让不少学生纠结的问题,但那时吴倩香只有一个目标,“我要报核电相关的学校”。她顺利考入东北电力大学,但命运似乎跟她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当年东北电力大学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在贵州仅招收一名学生,她遗憾地被调剂到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虽然当时有些灰心,但是考研深造,在研究生期间学习核电专业,也能继续追逐自己的核电梦。”   临近大学毕业,吴倩香正在学校图书馆里准备考研,当时学校组织活动,为有意愿投身核工业的学生提供就业辅导。得知这个消息,坐在图书馆里的她怎么也学不进去了,心里一直有个声音告诉自己,“要不去试试?”她详细地编辑好个人经历,投出在毕业季的第一份简历。不出所料,面试官看到她的专业与核电并不直接相关时,认为她不太适合在核电的岗位上工作。吴倩香并没有退缩,她坚定地争取:“只要有人活动的场所,无论是通风系统和空气调节系统,还是反应堆的制冷系统,都离不开我们暖通专业的技术支持。”面对面试官的短暂沉默,吴倩香心想,这次恐怕又要失望而归了,于是便继续埋头准备考研。当她以为自己又一次与梦想擦肩而过时,却突然收到了中国核电的offer,前往霞浦核电站工作。   霞浦核电项目是国家批准的重大核能科技专项,使用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快堆技术,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核工业发展丰碑。   如今,吴倩香已成长为中核霞浦核电有限公司转机设备采购工程师,在设计院、工程现场以及公司各部门之间,协调和处理项目采购执行工作。   在近40摄氏度高温的工程现场,吴倩香看见过被晒得黢黑、说着川渝方言的工人脱掉工装外套拧出衣服上的汗水;在现场食堂,设备厂家人员那双被汗水泡皱了的“巧克力手”在白色餐盘的映衬下格外醒目;在各类会议中,一群群建设者为了推动工程建设而奋斗。她也曾一次次处理工作中棘手的难题,想方设法满足工程现场设备需求,克服困难,顺利协调完成设备发货。   “到了霞浦,听前辈们讲,项目建设时遭遇了60年一遇的超强台风,将工程现场的水电路全部毁坏。数天的紧张抢修中,台风过后的酷热让抢修人员‘掉’了不知道多少层皮。抢修需要翻山越岭,只有一条泥泞的小路,沉重的电机和抢修设备把肩膀压出一道道血痕,但没有一个人抱怨,没有一个人喊苦。每当想到这些在工程一线的建设者,我就觉得,一定要像他们一样做好眼前事,人总有无限潜力和可能。”吴倩香说。   从对核懵懂无知、好奇的侗族小姑娘,到如今的核电站的一线工程师、核科普志愿者,谈及自己的经历,吴倩香说:“就像是前方有一束光,我在追随着它。年少时期的核科普活动,让我靠近了这束‘光’,相信未来这束‘光’,能照亮更多梦想。”

【编辑:叶攀】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国内新闻精选:

换一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